在企業顧問與培訓中,我們常發現:
決策效率低、團隊溝通失衡,往往不只是技巧問題,而是壓力下的「第一反應」在發揮作用。
心理學家 Richard Lazarus 提出「壓力因應理論(Coping Strategies)」,將反應分為三大類:
-
情緒導向(Emotion-focused)
-
問題導向(Problem-focused)
-
迴避導向(Avoidance-focused)
這三種模式幾乎涵蓋了職場上的壓力應對方式。以下是一份簡化版的專業測試,幫助你檢視自己最常使用的策略。
📌 壓力應對測試
請根據你的日常狀態,選出最符合的選項。
1. 當專案臨時出現重大延遲時,我會:
-
a. 先找人討論或抱怨,抒發情緒。
-
b. 馬上盤點資源,訂定補救計畫。
-
c. 保持沉默,照原進度先做,再看情況。
2. 上級在會議中臨時交辦新任務時,我會:
-
a. 覺得被打亂,忍不住表現不耐煩。
-
b. 當場拆解任務,提出可能的做法。
-
c. 外表點頭,但心裡壓力很大。
3. 團隊出現嚴重分歧時,我通常:
-
a. 把情緒說出來,雖然語氣可能比較強烈。
-
b. 快速引導大家聚焦解決方案。
-
c. 盡量避免爭執,等事情自然平息。
4. 當壓力累積到高峰時,我最常:
-
a. 找同事或朋友傾訴,甚至發牢騷。
-
b. 埋頭工作,把焦慮轉換成行動。
-
c. 把情緒壓下來,不讓人看出來。
5. 一天結束後,我回顧壓力事件時:
-
a. 還在想「有多不合理」。
-
b. 思考「下次怎麼避免同樣情況」。
-
c. 嘗試不去想,但心裡還有壓力。
📊 測驗結果
-
a 選項最多 → 情緒導向(抱怨型)
-
習慣先表達情緒,短期能紓壓,但若過度,會降低團隊氛圍。
-
建議:嘗試「限時表達法」:設定 5 分鐘釋放情緒,再回到解決問題。
-
-
b 選項最多 → 問題導向(解決型)
-
面對壓力立即尋找方案,能推動進度。
-
風險是「動作太快」,可能忽略全局。
-
建議:行動前,先花 1–2 分鐘檢視全貌,確保方向正確。
-
-
c 選項最多 → 迴避導向(隱忍型)
-
表面冷靜,實際上壓力累積,可能引發長期疲勞或情緒爆發。
-
建議:建立固定出口(運動、日誌、教練/諮詢),避免內化壓力。
-
📌 案例說明
某跨國企業的部門主管,屬於「問題導向型」。
他總是第一時間想出解法,但忽略跨部門資源,結果努力補救卻事倍功半。
後來透過壓力管理訓練,他學會在行動前「先暫停 2 分鐘檢視整體策略」,反而讓團隊更有效率。
👉 這證明:壓力反應沒有好壞,關鍵在於能否有意識地調整。
對個人、主管、人資的啟示
-
個人:透過測試了解自己的壓力模式,有助於找到合適的調適方式,避免陷入無意識循環。
-
主管:觀察團隊的壓力反應,能幫助領導者更好地引導。例如,抱怨型需要情緒出口,解決型需要策略思維,隱忍型則需要支持管道。
-
人資:壓力管理課程可納入 主管培訓 與 企業內訓,不僅能減少倦怠與流動率,也能提升職場效能。
專業觀點
在顧問輔導案例中,我們發現:
-
情緒導向團隊 → 容易氛圍低落,但若有適度出口,能促進凝聚力。
-
問題導向團隊 → 執行力強,但若缺乏整合思維,容易分工混亂。
-
迴避導向團隊 → 表面穩定,但潛在風險最高,需要人資與主管建立支持系統。
因此,壓力管理不只是個人議題,更是組織效能的核心要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