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運用 DISC 工具時常見的問題與疑慮

在運用 DISC 工具時常見的問題與疑慮

1. 就是標籤嗎?」——擔心簡化人性,導致刻板印象

有些主管擔心使用 DISC 讓人被「定型」,進而限制個別成員多樣性發展可能。

建議回應:
DISC 一種「溝通觀察工具」,人格定論。強調的是行為傾向本質定義。有效使用關鍵在於「理解調整」,非「分類限制」。


2. 不住這麼類型、怎麼起來?」——工具理解落地困難

有些主管課後理解模型,卻在實務無從下手,導致無法轉化行動。

建議回應:
可以從「了解自己 → 觀察對方 → 選擇對應策略」步驟切入,聚焦一個團隊成員一個會議場合練習即可。落實具體溝通場景、帶著問題使用 DISC模型有效。


3. 如果我不是 D 型,是不是不適合主管?」——個人風格產生自我懷疑

很多主管誤以為「強勢、見」才是主管,D 就會感到壓力。

建議回應:
每種風格都有領導價值。S 主管善於聆聽穩定,C 主管邏輯清晰、重視細節,I 主管激勵強。關鍵不在你是型,而是是否根據情境靈活調整領導風格


4. 如果我知道對方型,會不會員工客戶反感?」——擔心認為人性

有些主管害怕自己使用 DISC 分析他人時,對方反感產生防備。

建議回應:
DISC 並非為了控,而是為了更好理解互動。適度觀察風格調整,反而對方容易「理解」,溝通順暢。重點是「尊重差異」非「利用差異」。


5. 做完以後,然後呢?」——缺乏後續應用機制

很多企業做完 DISC 評,沒有持續應用,導致效果短暫。

建議回應:
DISC 不該只用一次,而是可以整合進:

  • 一對一教練對話

  • 團隊會議溝通默契建立

  • 面試問答設計

  • 激勵回饋方式調整
    建議企業設計持續應用場景每月一次 DISC 案例會、主管部屬風格對話記錄等。


6. 面對變化這麼環境,DISC 嗎?」——懷疑工具穩定性彈性

現今工作型態互動多變,主管可能會質疑:DISC 是否參考價值?

建議回應:
DISC 強調的是「常態行為傾向」,提供的是溝通觀察切入點,絕對答案。協助主管快速建立初步理解,變動環境保有互動策略彈性方向


建議結語:

主管使用 DISC 明白:不是一套萬能解法,而是一種有效提升溝通、領導判斷力工具只要正確理解持續練習,成為實用的「地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