✅ 1. 提升自我覺察,突破領導盲區
許多主管長期以來用自己的偏好風格領導他人,卻忽略了部屬的接受方式與需求。透過 DISC 測評,主管不僅能看到「我是誰」,還能明白「我給人的感受是什麼」。
實務建議:
根據 DISC 結果檢視自己的溝通慣性與壓力反應。
對 D 型主管:學會降低控制感,給出空間。
對 S 型主管:練習清楚立場與適時果斷。
可搭配情緒管理工具,如情緒日誌與三分鐘情緒檢視法。
✅ 2. 因材施教,打造精準溝通地圖
「講了100遍,對方還是沒聽懂」往往是因為講錯方法。不同 DISC 類型在接受訊息時的偏好差異極大。D型要重點、I型要互動、S型要關係、C型要邏輯。
實務建議:
建立團隊成員 DISC 檔案,作為一對一對話的準備依據。
開會時針對不同人設計訊息包裝(例如:先說目標或先講過程)。
採用「行為觀察 + 類型判斷 + 回應調整」三步驟。
✅ 3. 解決跨世代誤解,提升組織韌性
主管常面臨:「年輕人難帶」、「資深員工抗拒變革」等挑戰。其實世代差異背後,是溝通風格與價值驅動的不同。DISC 能幫助主管從「人性風格」而非「年齡標籤」理解部屬。
實務建議:
搭配「同頻溝通五步驟」進行行為解碼與對話練習。
給予新世代員工更多主動參與與即時回饋,對應I或D傾向。
與資深員工建立信任關係,穩定節奏溝通以符合S型或C型偏好。
✅ 4. 精準育才與留才,發揮個別潛能
一體適用的培訓方案,往往難以激發員工真正的潛力。DISC 幫助主管跳脫「用我喜歡的方式培養人才」的盲點,改為「用對方擅長與渴望的方式引導成長」。
實務建議:
為每位團隊成員設計對應的成長計畫與激勵機制。
例如:I 型員工重視舞台感與肯定,C 型員工需要資料與進步空間。
結合 OKR 或 KPI 設計,以風格匹配提升推進效率。
✅ 5. 建立信任文化,打造高效團隊氛圍
缺乏理解與信任的團隊,效率再高也難持久。DISC 提供一個中立語言,讓團隊能「談差異而不傷感情」、「解釋行為而不貼標籤」,真正做到尊重與互補。
實務建議:
在團隊中推動 DISC 共識建立工作坊。
定期進行風格交流會,例如:「我希望你怎麼與我溝通」練習。
將 DISC 語言融入團隊日常(如:開會時使用風格代碼、任務分工參考個性)。
✅ 總結:DISC 對主管不是一套測驗,而是一種「更高效帶人」的方法論
它讓領導者從「自我出發」,轉為「理解他人、精準影響」的高階領導模式,是未來組織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工具。